掃碼關注生態中國
在1日發表于《自然·物理》雜志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瑞士和奧地利的國際研究團隊建立了一種新的平臺,來解決經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間的邊界問題。這一成果代表著在理解基礎物理學方面的重大飛躍,也為實際應用帶來了希望,特別是在用于環境監測和離線導航的傳感器技術方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譚海仁教授課題組研制的大面積全鈣鈦礦光伏組件取得新突破,經國際權威第三方機構測試,其穩態光電轉化效率達24.5%,刷新此類組件的世界紀錄,也為后續產業化發展打下技術基礎。相關論文2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記者2月23日獲悉,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又一重大項目——道孚抽水蓄能電站于日前開工建設。
“玲龍一號”是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安全審查的小型模塊化壓水反應堆,也是中核集團在成熟壓水堆核電站和核電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核反應堆。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劉崗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合作,研制出將半導體顆粒嵌入液態金屬實現規?;赡さ男录夹g,并構建出形神兼備的新型“人工樹葉”,其具有類似樹葉的功能,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相關研究成果以“液態金屬鑲嵌的人工光合成膜”為題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自然·通訊》上。
日本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設備,可紡出與自然產生的蛛絲非常接近的人造蜘蛛絲。人造絲腺能模仿蜘蛛絲腺中自然發生的各種化學和物理變化,重建絲的復雜分子結構。這項研究由日本理研可持續資源科學中心和理研先鋒研究集群的科學家領導,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
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誕生。這對于我國在信息存儲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月5日19時2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5-18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
2月28日,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極地中心)獲悉,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南極昆侖站首次開展了近紅外天文觀測以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實驗。
生態環境部近日向社會公布了浙江錢江源站、河南鶴壁站等第一批55個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涵蓋森林、草原、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類型,標志著我國“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初步構建。